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学工 > 鉴定标准 > 印章印文形成时间物理检验规范

印章印文形成时间物理检验规范

发布日期:2018-06-28

印章印文形成时间物理检验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印章印文形成时间物理检验的步骤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文件制作时间鉴定中印章印文盖印时间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SF/Z JD02010032010 印章印文鉴定规范

SF/Z JD02010042010 印刷文件鉴定规范

SF/Z JD02010082010 文件材料鉴定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SF/Z JD02010012010《文书鉴定通用规范》、SF/Z JD02010032010《印章印文鉴定规范》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规范。

 

3.1印文历时性特征

特指印章印面在使用、保存、传递、盖印、清洗、修补、注墨等过程中形成或产生变化的反映印章使用时间信息的印文特征的总称。印文阶段性特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印文同时段特征和印文阶段性特征。

 

3.2印文同时段特征

特指印章在同一使用阶段形成或产生变化的,能够客观反映印文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连续特性的各类特征的总称。印文同时段特征,是判断多枚印文是否一次、同批、同时、相近形成的依据。

 

3.3印文阶段性特征

特指印章在使用、保存、传递等过程中形成或产生变化的,能够客观反映文件各要素在不同时间段反映出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规律的各类特征的总称,印文历时性特征是判断印文盖印时间的具体依据。

 

4 印文历时性特征的种类

 

4.1 印章尺寸、形状的变化特征

印章印面材料老化是导致印章尺寸、形状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印章印面材料老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印章材料本身的性能;二是由于长期浸染印油、印泥等盖印“介质”带来的影响;三是来自保存和使用环境等外部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盖印压力的作用等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不同类型、不同材料、不同使用情况的印章发生程度不同的老化现象。其老化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印文的尺寸和形状的变化上。如木质印章易发生膨胀变形,变形的程度与木质材料的干燥程度、木纹的分布以及外部条件等因素有关;渗透性印章和原子印章,根据储墨垫的性能、质量的不同以及温度、外力等使用条件的不同,极易产生收缩变形,其渗透孔容易受阻,印油也易发生渗透不均等现象,导致印文尺寸、形状以及印面油墨分布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变化均能客观地反映出印章印文盖印时间方面的信息,是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依据。

 

4.2 印面缺损的变化特征

印章印面由于长期浸染印油、印泥,加上盖印过程中在外力的作用下与纸张等载体接触、摩擦,以及在保存过程中与其他物体的磕碰、摩擦等,会逐步导致印面缺损等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印面文字笔画、线条、图案、边框的磨损、残缺、变形等,而且一旦出现是不可逆转的,也无法完全恢复,同时随着印章的继续使用还会持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为我们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依据。

 

4.3 印面附着物分布的变化特征

对于章墨分离的印章,印面附着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印章印面,二是来自盖印“介质”。

印章和盖印“介质”分别在保存过程中其表面容易吸附来自周围环境的细小物质,如尘埃、毛发、纤维、纸屑、烟灰等,在盖印过程中印章和盖印“介质”表面的接触又会使这些附着物相互混杂或转移。因此,对于印墨分离的印章,很容易产生印面附着物,其出现的部位、具体形态、分布等随机性很强,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容易发生变化。对于注墨类印章,附着物产生的情况与印墨分离的印章类似,只是其附着物的来源主要是印章印面,因而附着物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印面附着物特征可以为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一方面重要依据。

 

4.4 印面墨迹分布的变化特征

对于渗透性注墨类印章,注墨后往往要使用相当一段时期。由于油墨的持续使用和不断的挥发、氧化等,加上储墨垫或章面材料渗透孔收缩、阻塞、老化等导致墨迹渗透不均匀现象,其印面油墨分布会发生阶段性的规律变化。其总体上的变化是从浓到淡、从均匀到分散、从清晰到模糊。对于章墨分离类印章,印面油墨的分布变化主要来自盖印“介质”,通常印墨分离的印章,其盖印“介质”往往要固定使用相当一段时间,由于来自印章的压力和摩擦,其表面分布会不断发生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反映在蘸取其盖印的印文上。印面油墨分布的变化情况同样可以为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一方面的重要依据。

 

4.5 印文墨迹渗散程度的变化特征

印文墨迹中,特别是印泥、印油中含有一定的油性物质,一旦盖印在文件纸张上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渗透现象。印油的这种渗透现象其变化的程度主要与印油的特性、含量的多少、文件载体的特性、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其在纸张上附着时间的长短有关。对同一文件上印文墨迹的渗透程度进行一定时间的持续检测分析,根据其变化规律可以为判断印文是否近期形成提供一方面的依据。

 

4.6 印文墨迹附着能力的变化特征

印文墨迹,特别是印泥,在纸张上的附着能力随时间推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印文墨迹附着能力的变化主要与印油的特性、含量的多少、文件载体的特性、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同时与其在纸张上附着时间的长短有关,一般盖印时间不长的,印文墨迹未干的,其附着能力低,比较容易被转印;盖印时间较长的,印文墨迹已干的,其附着能力强,不易被转印。因此,对印文墨迹的附着能力进行转印检测,可以为判断印文是否近期形成提供一方面的依据。

 

4.7 印面暗记特征

指印章在制作过程中或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防伪或其它目的人为在印面上制作的各种记号。常见的印面暗记特征是在印面上形成文字笔画或线条的残缺特征。与印面缺损特征一样,暗记特征一旦出现是不可逆转的,也无法完全恢复,同时随着印章的继续使用还会持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为我们判断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印文盖印时间鉴定的重要依据。

 

4.8 其它因素形成的变化特征

印章在人为的清洗、修补或加注印油等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痕迹和产生的特殊现象。这些迹象如果反映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可以为印章印文的盖印时间提供一方面的重要依据。

 

5 识别印文历时性特征的一般方法

 

5.1 常规检验

通过目测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或照明光下,对印文的宏观、细微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识别。

 

5.2 显微检验

借助各种显微镜,对于通过常规检验难以辨别的细微形态和显微结构等特征进行放大观察和识别。

 

5.3 检测分析

借助文检仪或其他光谱、色谱分析仪器等,对印文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检测分析。

 

5.4 测量分析

借助合适的测量工具或测量软件,对印文特征的长度、角度、距离、搭配比例、布局关系等进行测量。适用时,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印文特征的测量结果对印文特征的分布状况、变化范围、程度及特征性质等进行统计分析。

 

5.5 试验分析

对一些难以确定的印文特征,可根据检材形成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进行分析和验证。

 

6 鉴定步骤和方法

 

6.1 检材印文的检验

 

6.1.1 分析检材印文的特点,初步判断检材印章的种类,必要时应要求委托人提供检材印章。

6.1.2 根据检材印章的种类,分析其盖印的印文可能出现的印文历时性特征。

6.1.3 检验检材印文的盖印条件,初步判断其是否能清晰地反映出印文的历时性特征。

6.1.4 有多枚检材印文的,遵循SF/Z JD02010032010《印章印文鉴定规范》,鉴定检材印文是否为同一枚印章的印文。

6.1.5 分析判断多枚印文之间是否一次盖印形成,检验时应注意分析以下几方面技术要点:

 

a) 分析各印文的盖印位置、方位及倾斜角度、压力偏重的分布是否一致或相近;

b) 分析多枚印文在印面墨迹分布特征上是否反映出特定的阶段性特点;

c) 分析这些阶段性特征是否反映出连续性的变化规律;

d) 分析是否存在其它能够影响这些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因素;

e) 综合评断反映出的这些阶段性特征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反映出连续盖印的特点。

 

6.1.6 综合印文色料的新旧程度、附着能力、印油的渗透情况等因素,初步判断检材印文是否可能系近期形成。如有可能系近期形成的,可对检材印文色料的新旧程度、附着能力、印油的渗透情况等因素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检测,并作好有关记录,根据对检材印文的变化规律,可为综合判断检材印文是否一次或相近时间盖印提供一方面的依据。

 

6.2 样本印文的检验

6.2.1 遵循SF/Z JD02010032010《印章印文鉴定规范》,判断样本印文是否同一印章盖印。

6.2.2 审查样本印文的来源,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样本印文的来源进行审查:

a) 是否通过侦查、调查、质证等合法程序证实或认可的样本印文;

b) 是否从与本案无任何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提取的,能够被证实已经生效的样本印文,如工商、税务等档案资料;

c) 是否能够通过其它证据证实的样本印文。

6.2.3 分析样本印文的特点,初步判断样本印章的种类,必要时应要求委托人提供样本印章。

6.2.4 对样本印文的比较检验:

a) 对样本印文逐一进行比较检验,分析其是否反映出印文阶段性特征;

b) 分析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是否稳定,其变化情况是否在现有样本中得到全面反映;

c) 分析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是否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是否具备鉴定价值;

d) 分析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与其标称的日期是否吻合,如有疑问或矛盾,则该样本印文不能使用,应要求委托方重新确认。

6.2.5 根据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初步确定样本印文是否具备比对条件。如样本印文明显不具备比对条件,则要求补充样本。

 

6.3 检材与样本印文的比较检验

 

6.3.1 遵循SF/Z JD02010032010《印章印文鉴定规范》,判断检材与样本印文是否同一印章盖印。如不是同一印章盖印的,要求补充与检材印文同一的样本印文。

6.3.2 通过检材与样本印文的比较检验,综合判断样本印文在标称的时期内(特别是在检材标称或声

称的时间范围或时间点)反映出有价值的阶段性特征,确定样本是否具备比对条件,如样本印文不具备比对条件的,则要求补充样本。

6.3.3 通过检材与样本印文的比较检验,根据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综合判断检材印文是否应该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印文阶段性特征,确定检材印文是否具备鉴定条件。

6.3.4 综合判断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是否具备通过检材与样本印文的比较检验,根据样本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判断检材印文形成时间的条件。

6.3.5 将检材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与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逐一进行比较检验,根据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检材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与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吻合或变化情况。

 

6.4 综合评断

根据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变化规律,对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的吻合、不同或变化特征的总体价值作出综合评断,并根据综合评断的结果,对检材印文的形成时间作出相应的鉴定意见。

 

7 鉴定意见

7.1 检材印文为某时间范围盖印

7.1.1 检材与样本印文为同一枚印章盖印,且样本的标称时间已知。

7.1.2 样本印文在标称的时间范围内反映出有价值的阶段性特征。

7.1.3 这些阶段性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7.1.4 检材印文与某时间范围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吻合,而与其它时间段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

7.1.5 无其它影响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因素。

7.2 检材印文不是某时间范围盖印

7.2.1 检材与样本印文为同一枚印章盖印,且样本的标称时间已知。

7.2.2 样本印文在标称的时间范围内反映出有价值的阶段性特征。

7.2.3 这些阶段性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7.2.4 检材印文与某时间范围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

7.2.5 无其它影响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因素。

7.3 根据样本材料检材印文倾向为某时间范围盖印

7.3.1 检材与样本印文为同一枚印章盖印,且样本的标称时间已知。

7.3.2 样本印文在标称的时间范围内反映出有价值的阶段性特征。

7.3.3 这些阶段性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7.3.4 检材印文与某时间范围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基本吻合,但与其它时间段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明显不同。

7.3.5 无其它能够影响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因素。

7.4 检材印文倾向不是某时间范围盖印

7.4.1 检材与样本印文为同一枚印章盖印,且样本的标称时间已知。

7.4.2 样本印文在标称的时间范围内反映出有价值的阶段性特征。

7.4.3 这些阶段性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7.4.4 某时间范围样本印文的阶段性特征在检材印文中没有出现。

7.4.5 无其它影响印文阶段性特征的因素。

7.5 多枚印文是一次盖印形成的

7.5.1 各印文的盖印位置、方位及倾斜角度、压力偏重的分布一致或相近。

7.5.2 在印文墨迹的分布上反映出特定的同一阶段特征。

7.5.3 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出连续性的变化规律。

7.5.4 这些特定的同一阶段特征在其它历时样本印文中没有出现。

7.5.5 无其它影响这些印文同一阶段特征的因素。

7.6 不能判断检材印文的盖印时间

7.6.1 检材印文不具备鉴定条件。

7.6.2 样本印文不具备比对条件的。

7.6.3 检材与样本印文阶段性特征的性质难以评断,既不能得出确定性意见也不能得出倾向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