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学工 > 党政学工 >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发布日期:2021-06-15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引用了拿破仑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据法国作家加缪记载,拿破仑在同法国诗人兼政治家丰塔纳的一次对话中表示:“你知道世上什么事最让我吃惊么?是武力毫无建树。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利剑象征武力和战争,虽然可以杀伐四方,却难以征服人心,更难创造持久和平。思想则代表文明和文化,虽无刀光剑影,却更能厚德载物、潜移默化、永续流传。拿破仑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数次瓦解反法同盟,无疑是一位执剑行天下的王者。然而在利剑和思想的较量中,拿破仑却青睐后者,更加反衬了文明和文化看似无形却深沉持久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培植“思想”的组织。作为诞生于二战后负责教育、科学和文化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教科文组织担负着增进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在其总部大楼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用多种语言镌刻道:“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然而习近平主席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时,世界远不太平:叙利亚激战正酣,恐怖组织肆虐中东,伊核谈判艰难曲折,阿拉伯世界乱象丛生,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强化认同、冲突对立的霸权思想仍在侵蚀人类和平的根基。


习近平主席此访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教科文组织总部,也是习近平主席对联合国专门机构的首次访问。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度期待。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深入阐述了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文明观;以史为鉴,生动讲述了中华文明同各国文明包容互鉴的历史故事;旁征博引,倡导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发挥文明交流在促进各国人民友谊、应对共同挑战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在谈到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时,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拿破仑上述名言,并进一步倡导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通过推动文化事业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习近平主席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巴黎引用法国名人拿破仑的名言,不仅在听众中产生强烈共鸣,更在利剑与思想,是以力服人还是以理服人、以礼化人的时代争论中给出了中国答案。


习近平主席访问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重要讲话,成功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容、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对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国和平发展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博科娃在2015年8月为中国《文明》杂志特刊所写序言中写道:“中国领导人的远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不谋而合。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传播与信息等‘软实力’携手共进,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讲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首次在联合国舞台全面深入系统阐述中国文明交流互鉴主张。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就文明交流互鉴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大力推进同国际社会人文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如何对待不同文明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


白驹过隙,如今距习近平主席在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已有7年多。思想永铸,今天再读习近平主席当年的讲话仍振聋发聩。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也将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推动各国摒弃利剑、拥抱思想,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中协力同行,让开放包容、百花争艳成为人类家园的主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