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资讯 > “鉴定专项研究”入选国家重点项目 上海将建全国*大司鉴数据库

“鉴定专项研究”入选国家重点项目 上海将建全国*大司鉴数据库

发布日期:2018-05-08
      时隔近30年,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告破。据信息披露,基因检测和比对成为案件告破的关键。然而,直至目前,基因检测对于叔侄、姑侄、半同胞等新一代基因测序,仍然存在技术壁垒。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从司法部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司鉴所)获悉,“十三五”期间,诸如此类的鉴定技术壁垒将被攻克。

  据悉,由司鉴所牵头实施的“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课题,已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基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应用,将在上海建成全国*大的鉴定数据库,同时立足于顶层设计,将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系统、鉴定能力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

  未知毒物鉴定提速

  今年5月30日,上海市嘉定区一对兄妹疑似中毒送医抢救无效死亡,由于是未知毒物中毒,追寻死因难度重重,鉴定人员通过层层筛选排查、检验搜索,*终从死者体内找到磷化氢的代谢物,锁定中毒原因。

  未知毒物筛选分析是*基本的、*重要的鉴定技术,从“漫无目的”变成“有的放矢”,需要数据库的支撑。

  据司鉴所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向平介绍,今后5年,对有毒物质的鉴定方法将从300种增加到800余种,数据库对有机毒物的记录将从1000余种增加到9000余种。在鉴定其他技术领域,数据库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向平说:“大数据库的建设给鉴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大大缩小排查范围,提高鉴定速度。”

  提高损伤鉴定准度

  “天津许云鹤案”是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然而肇事者许云鹤是扶人还是撞人,成为各方争议和社会道德舆论关注的焦点。*终,二审法院根据司鉴所通过虚拟解剖及有限元技术得出的鉴定结果,认定许云鹤撞人。

  司鉴所科教处处长李成涛说,目前损伤鉴定局限于形态学和经验学,很多时候得出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今后5年,虚拟解剖、3D扫描、计算机仿真、有限元计算、动漫模拟回放等一大批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这样得到的鉴定结果将无限接近事故发生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将形成6类诈伤诈病鉴定识别技术和复杂亲属关系鉴定技术,有效识别率和鉴定准确率分别不低于85%和99%。

  完善鉴定标准体系

  据介绍,鉴定已被广泛应用于行政执法、商事仲裁、公证办理和保险理赔等领域,但由于鉴定立法和管理体制等原因,导致行业基础建设、能力建设、标准建设和质量控制尚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一案多鉴,一鉴多果”、鉴定报告形式不统一、术语使用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诉讼质量和司法公正。

  李成涛说,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将立足于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建立统一、规范和标准的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系统,建立6套鉴定标准体系、两个行业示范基地以及一个标准物质研发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鉴定能力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

  司鉴所所长陈忆九说,聚焦鉴定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共性关键技术中的瓶颈问题,力求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壁垒,并通过建立创新技术平台进行应用示范,提升我国鉴定机构解决重大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该项目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