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3月27日电 辽宁省沈阳市消费者张强去年新买的一辆汽车多次出现熄火、刹车失灵、无法转向等情况。他将车送至4S店进行检修。维修人员推称是“油品质量问题”,简单清理油箱后,一名营销经理试驾该车一公里发现并未出现熄火现象,即告知消费者“车辆问题已经解决”。
“车辆有无质量隐患,厂商至少应该进行相应检测、或出具技术分析结论,而不该如此随意应付消费者”,张强对4S店的处理方式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张强的遭遇并非个案。当消费者不认可厂家的检测结果时,就需要自行进行质量鉴定,而目前中国有资质进行汽车质量鉴定的机构却非常少,费用也特别高,因此在大多数汽车消费争议中,消费者都像张强一样选择了息事宁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到2012年底,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达9309万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度《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2012年已经进入汽车社会,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超过20辆,而5年后这一数字还会翻一番。
与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相伴的是汽车消费投诉的大量增加。据汽车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消费者对主流汽车厂商投诉量增长54.6%,远高于中国新车销售增长率,其中,汽车质量问题投诉超50%。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交通工具类的投诉26438件,汽车质量、售后服务等问题已成为消费者投诉重点。
由于评判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缺失、维权辅助力量不足等问题,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在消费争议中处于弱势地位,常常面临维权无门的尴尬境地。对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力还导致一些国外汽车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另眼相看”,执行与在其他国家不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
家住抚顺的杨女士3年前花35万元买回一台新车,办理保险时却发现,这台车居然是出过两次事故的“肇事车”。在辽宁省消协举行的投诉听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汽车4S店涉嫌欺诈事实清楚,然而销售商却不接受消协调解,并利用合同漏洞,使张女士为这一争议的管辖权奔波于仲裁机构和法院之间,时至今日争议也未得解决。
辽宁省消费者协会维权专员何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尽早建立健全权威的、官方认可的第三方检测、鉴定机构,并建立便捷易启动的责任认定机制。
新闻来源: 人民网